为什么需要定期回顾和调整OKR?
上周有个创业的朋友找我吐槽,说他们团队辛辛苦苦定了季度OKR,结果到月底发现目标完全跑偏了,部门之间还在互相甩锅。我听完就乐了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OKR执行问题嘛!其实啊,OKR从来不是写完就完事儿的"一次性任务",它的核心价值全藏在定期回顾和调整里。不信你问任何一家用OKR做出成绩的公司,他们肯定有一套自己的"复盘秘籍"。
先说说OKR到底是个啥?简单讲就是"目标+关键结果"的组合拳——目标得有野心(比如"成为行业第一"),关键结果必须量化(比如"用户增长30%")。但别跟KPI傻傻分不清哦!KPI是必须完成的"硬指标",OKR更像是激发团队潜力的"导航仪"。就像开车不能盯着地图导航一路开到底,商业环境天天变,你的OKR也得跟着灵活调整。
不调整OKR=玩俄罗斯转盘?
1. 市场变化比川剧变脸还快
去年有个电商团队定的OKR是"3个月内提升母婴品类转化率25%",结果突然出台新政策限售尿不湿...这种突发状况下,死守原定目标就是作死。这时候就得紧急把重点转移到新品类开发上,就像文章里提到的风险管理四步走那样,及时止损才能找到新方向。
2. 团队协作靠猜谜?
见过太多公司搞"OKR孤岛"——技术部忙着开发新功能,市场部却在猛推老产品。这时候定期开复盘会就像照镜子,能把问题照出来。说白了,这跟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里的"监控与控制"是相通的,只有保持透明度才能避免各自为战。
3. 员工成了提线木偶
有个做直播的小伙伴吐槽,老板定的OKR全是"涨粉"这种数据指标,结果主播天天熬夜直播差点抑郁。后来改成"优化内容质量"的目标后,团队反而自发研究起用户画像了。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调整OKR来激发主动性,比单纯压指标有效多了,就像文章里说的能培养目标管理意识。
我的亲身经历分享
去年帮某初创公司做咨询时遇到个奇葩事:他们每两周开OKR复盘会,但老板总说"目标不能改",结果员工直接躺平——反正完不成扣钱呗!后来我们改成"每周站会+月度大调整",重点观察关键结果完成率,发现某个推广渠道ROI低于预期后,立马砍掉预算转投新渠道,当季营收直接翻了2倍。这不就是活生生的"动态管理"案例嘛!
说实在的,现在哪个行业不是卷到飞起?昨天还适用的战略,今天可能就被新技术颠覆了。定期回顾OKR就像给企业装雷达,能提前扫描到风险预警,顺便还能像项目收尾阶段那样做个全面体检——哪块肌肉(部门)需要加练,哪些动作(流程)纯属多余,全都一目了然。
最后灵魂拷问:你的团队上次调整OKR是什么时候?如果答案超过三个月,那可得好好看看规划阶段的重要性那篇文章啦!记住啊,OKR不是墙上的标语,而是能随时变形的"战斗阵型"。